一.三极管的理论基础
基本简易模型
饱和-放大电位分析法(集电极不能大于Base)
Base-Emitter类似二极管
均存在最大数
注意区分和饱和得区别 ...
其他非理想影响
Early效应(基区宽度调制效应)
第一表达式: 大信号模型中,加入厄利电压修正系数:
是厄利电压(一般为15 V-150 V,对于小型设备会更小)
或者修正参数
第二表达式: 若使得固定,则为输入,为输出则有
温度依赖:
Base级偏置电压很难加,数据可测 得固定下
同样有温度依赖性(往往影响不大,通过电阻解决)
(小信号才需要分析)非线性
小信号模型
电阻模型
注意区别于,虽然表达式相同,但似乎仅用于共射电路的分析
混合模型
Hybrid-模型图像
形象理解
跨导为
由于 导性变小了 故
CE回路的电阻(Early效应)
两种模型统一
本质上是一种模型,也可互相转换
三种放大器电路拓扑系统分析
直流模型下
直流偏置选择问题: 交直流阻抗不一致的利用 有源偏置的使用
三极管
交流模型下
的系统分析
晶体管开关电路
确保
权衡: 本质上是个是否有足够电流和功率损耗得问题
灯冷电阻很低,V_CE初始比较大 \beta 在饱和区域很低
但进入饱和态需要大得I_B电流,损耗上升
可以适当得进入深度饱和状态,以降低功耗当 时候则大致为饱和状态
三极管的期望
将处于放大态时候I_C=\beta I_B称为期望I_C
假设目前在放大态: 当增大时候,增大(放大态)CE回路上电阻所占据的的电压也增大,"压迫"减小.当的时候
I_C
二.射级跟随/射级放大电路
射级跟随电路
负载含电压源问题(不能输出灌电流)
图示灌电流
基本原理:三极管只能提供拉电流
对三极管而言,E点只能流出电流
如果为无源(此处地也为电源)则一切无事
但是若为有源,当时,以输出节点做分析,电流会倒灌进入三极管
直流偏置的选择
推挽放大
A类非推挽跟随器(功率放大)
A类跟随器
缺点: 以NPN为例子,由于NPN本身不能灌电流,则需要一个很小的接地电阻(跟R_L一致),来提供跟随器有可能遇到的灌电流,导致静态功耗十分大
B类推挽:
直接推挽
二极管对称偏置推挽
B类定义: 仅仅只有一个三极管极管处于导通状态
直接推挽有交越失真的风险,有偏置的话修成了了该问题
但是二者都存在热失控
AB类推挽
AB类推挽
反馈推挽放大: 修正了热失控 缺点: 有静态电流,静态功耗
单位增益反相器
可作为移相器
三.电源类电路
普通电流源电路
负载接地接法 负载接电源接法(高侧,低侧) 以及多种偏置方式
原理: 若将直接用作,则变成一个一个电流源
非理想电流源因素
热效应(-2mV/℃)
Early Effect() 万分之一
改进措施
...
镜像恒流源
直接连接
镜像电流源电路图
由于Early效应(变化),其输出并非理想电流源
厄利效应: 小电阻信号,会有偏移?
Wilson电流源
通过二极管钳位,使得Q_1 Q_2的V_CE为恒定值
VI分析法
从电源正极出发到电源负极
寻找一条可以确定值得回路
计算
稳压器
基本稳压管电路
三极管稳压电路
带反馈的三极管稳压电路
四.其他技巧
自举电路
获得更好的输入阻抗
通过将输入偏置的一部分转化为放大回路中的一部分,同时通过放大回路放大,使得阻抗变大
实际分析
自举电路分析图示
在无自举的时候,对于交流信号,,是简明的
在加入自举后,相当于导线,,由于跟随器,相当于导线将R_3短路了
一般来说,将一个器件短路了,电阻会下降
精妙之处在于,将短路后,从Base-Ground的电阻转变为了,Emitter-Ground的电阻,其对输入电阻的贡献需要考虑放大效应
自举后
总结
跟随器效应构造电压相等,使得跟随器输入输出之间的回路没有电流构造"虚断"
电容构造交流效应
实现输入偏置转化为放大回路的一部分
AB类推挽输入的自举实例
AB类推挽输入的自举实例
达林顿连接/Sziklai连接
达林顿(类似NPN)
导通电压为2个二级极管压降
饱和电压为1个二极管压降(考虑,而和相差一个压降)
优点:
提高了放大倍数
缺点
速度变慢,Q_1不能很快得切断Q_2
漏电流问题:
如果关闭即Q_1关闭,从Q_1分析,相当于CE间有个大的电阻,可能有为小的漏电流导致Q_2开启
小信号放大器漏电流为nA 功率管典型值为几百
改进: Q_2 BE之间并联电阻
提高控制速率?
加入电阻R防止上述发生,使得想要导通Q_1,也必须导通R
而R所需电流几乎不变为0.6/R,对漏电流而言,这个值足够大防止漏电流导通,
对于放大模式而言,这个值又太小,不影响放大倍数
电阻典型值 功率管为几百 小信号管为几千
Sziklai连接(类似PNP)
导通电压仅为1个二级极管压降
饱和电压也为1个二极管压降,推导同上